回过身看着文字山伯在诵读,英台知道,山伯读到清脆动听的句子,是得了《周易》的皮毛,读到低沉威严的句子是对此句的理解已经登堂入室,读到振聋发聩的句子,是彻底领悟出了先贤所阐述的道理和深意,至于涩滑呜咽的句子,是尚未理解此句的真意......
英台知道只论《周易》,自己的领悟不如山伯,但在某些方面仍能有不同的见解,于是也取过一张白纸,书了一个大大的“易”字,英台有五品鸿儒修为,此字也有五品,不过与山伯的字不同的是,英台的字虽然也是楷书,但却带有隶书的笔意,显然未能完全脱去隶书所带来的影响。
英台看悬浮在双生花树中的“易”字,有神韵、有意识、有骨骼、有肌肉、有发肤、有衣袍,但就是没有血液、筋络,以及文心、文胆等五脏肺腑!
这表明山伯的文人身,已经能够修炼了,而自己还要等到具备所有的器官了才可以跟上山伯的步伐。
念及至此,英台又回头羡慕地看了看文字山伯,不由叹了一口气,微有气馁!
控制着“易”字化为英台的外貌,飞到山伯枕边,与文字山伯并肩而立,和他一起诵读《周易》。
一段段《周易》经文汩汩而出,二人唇齿间流泻出的经文长河内,有颗颗明珠闪烁,两道经文长河互相缠绕,又有明珠互相碰撞,清脆悦耳!
二人口诵真意,长河纠缠,互为补充,弥漫在二人周围。
这些缭绕的明珠,有的会被二人吸收,融入体内,令其诵读时越发接近上古先贤所阐述的道理,还有的会被再次排斥出来,返回给对方。这不同的见解,虽然有的可令对方有种顿悟的感觉,但也有对方无法接受的道理,学问不同,立场不同,志向不同,甚至习惯不同,都有可能令人无法接受其他人的想法!
当文字山伯再次诵读时,对一些句子的理解,就不再滞涩,通顺了许多。
而英台若有不理解的地方,就口诵经义,与文字山伯读出的经义碰撞,二者或者相容,或者产生出点点火花,或者化为一颗明珠,重返二人体内。
如此读了数遍,胡床上的山伯不再紧皱眉头,而是神情渐渐舒缓,从容睡去。
文字山伯中有山伯的精神意志,立刻就知道了山伯的状态,安然飞回书案上的纸张上空,在翠竹的顶端,伴着缥缈的云雾,跪坐在那里闭目养神,恢复着刚才救治山伯的疲劳,领悟着刚刚的收获。
云雾弥漫,将文字山伯的身影包围,时隐时现。
英台目睹了这一过程,返回到书案前,呆呆地看着文字山伯的身影出神。
山伯写的文字能变化成人,说明他已经将文人身体中的发肤、筋骨、血肉等都修炼到了,再以己念构筑神韵,凝于笔端写出的文字里,也会有依附于骨肉筋皮的血液,随气势流转全文,汩汩而动,既然能流动,自然能修炼,既然能修炼,又有意识,自然能变化成/人!